一、幸福的面包
韩剧《面包王金卓求》里,德高望重的面包界前辈八峰老人让学徒金卓求和具马俊做了三个回合的面包比赛。老人要求徒儿们依次作出能吃饱的面包、有趣的面包和幸福的面包。
第一回合,金卓求做出了外表土气但口味芬芳的面包。
第二回合,他探索各种不用发酵粉做面包的方法,都失败了。最后,面对具马俊使用微量的对人体有害的特殊发酵粉做出的成功的面包,金卓求坦言:不用发酵粉做不出面包。他已经试过各种方法,结论是,此路不通。
第三回合没比赛,八峰老人就去世了。
谁是最终的胜利者呢?
金卓求用敦厚的性格,率真的品质,爱所有人的胸怀,实践了母亲在他小时候给予的教诲:要坚信,好人能赢!
做面包就是做人。爱所有人的人,才能做出幸福的面包。
我想,仔细体味这部电视剧里的三场竞赛,可以品尝到一些做教师的滋味。教育的目标是人类的幸福。做幸福的教师,首先要有对人们的关爱和仁慈心肠。
也许你的职业本身就不是光鲜耀眼的,但是,你可以在一堂堂并不热闹的课上,送给学生最真挚的心意。
也许你的各种探索并不成功,但是你从来没有放弃尝试。你总是不满现状而力求改变。你没有捷径可走。你也不想一夜成名。你只是满怀创造的心试图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而这个寻访过程,就是你的结果。这个过程中你的热情、好奇心和探究的神情,已经让你和你的学生得到了回馈——趣味横生的一条荆棘之路被你们走了个遍。
也许你并不是天天面对显赫的珠穆朗玛峰做壮丽的攀登,但是,你在每一篇教案里写下献给学生的活动方式。你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都充满对孩子的尊重和鼓励。你下的每一句评语,都尽可能向诗句靠拢,以便让读它的人幡然醒悟,而不是麻木漠然。你像传统的儒者力图成为君子那样,在“格物”——在生活的每一件事里都学到滋养自己的好东西。因为全心对待你每天遇到的每件小小事情的细节,你的每一步其实都在往上提升着自己。而有那么一天,你忽然发现,从海拔八千八百米的高度观看生活,是如此壮丽的一番景象,你会和与你并肩的孩子一起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做幸福的面包,把你的心意揉进你的面团,献给所有的人;做幸福的教师,将你的诚意变成教师事业生涯里的每一个细节,浸润你的学生。
二、教育在教师身上
我服膺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卢那察尔斯基的一句话:“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身上体现人类的理想。”
多年前,我从一个学生随笔里读到,他的英语老师每个晚自习都到教室里喋喋不休,实在令学生们厌烦。这个学生细致描述了这位女教师蓬乱的头发,憔悴的面容,凌乱的衣衫。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师恐怕就是我们最爱表彰的那种典型吧?
而另一个学生在随笔里写道:将来,打死我也不当教师。
当教师自己的生活呈现出一种辛苦疲倦困顿烦乱的景象,学生们会怎么看?言教身教的关系古人早已阐明。你的生命状态才是直接的教育。我们没有任何权利指责学生不体谅老师。任何一个孩子希望自己将来生活得体面舒适,都是天经地义的。学生希望幸福。学生求学的全部意义在此。
很遗憾,许多教师自身的生存状况告诉孩子:我不幸福。可是,他或她却天天晚上喋喋不休告诉学生,你要记住这个,这个很重要;你要听我的话,只有那样才没错儿……
你是怎样的人,你就遇到怎样的事。你是怎样的人,你就教出怎样的学生。假如那学生被你训练得只会“听话”的话。
教育的目标,不是为了复制前一代人的不理想的生活,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幸福生活。
教育需要知识,但不需要灌输;不需要强加,而需要在学生心中培育追求幸福的基因。
三、批评几个冠冕堂皇的说法
我并不喜欢关于我们职业的几个说法。比如“园丁”“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仅因为语文的本质就是用语言来创造。我们应该尽可能让孩子们明白,破除陈辞滥调,语言才有生命,语言的创造是生命力旺盛的一种表现,学语言就是要摆脱作“传声筒”的命运。套话代表着套板式的生活。让生活进入套子的人不幸福。想一想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我们就应该明白,将自己的生命包裹在套子里,是生命的窒息。作茧自缚的人何来幸福?
“园丁”“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词语旨在赞美老师。我反对这种赞美。我不认为一种职业需要赞美。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只要是靠劳动吃饭的,都是了不起的。教师也一样。赞美一些职业,意味着要看低另一些职业。不同职业是因为人们分工不同。理想的教育恰恰是,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所在,然后充分发展这种潜能,然后根据这种能力的趋向,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这种职业各式各样,它们没有等级的不同,它们中的某一个也并不比另一个神圣。神圣的一刻,是找到完全适合自己事业又有所创造的那一瞬间。
自我神化常常导致失望——别人达不到他的期望则哀怨,别人满足了他的愿望又促使欲望增加。
外物不可必。期待旁人关注不可能让我们幸福和成长。庄子在《逍遥游》里边谈绝对自由,以为只要有所待,必定不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幸福。将自己的职业光荣放在别人的夸奖中,你就失去了自主的尊严。
没有自由就没有幸福。只有自足的人才能自由,才能真正获得幸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给那学习点金术的人的不是金子,而是一根神奇的指头。要让人们获得自己去赢取幸福的能力,而不是把你的幸福给他。教育的使命就是培植这种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教育者因此不期待别人的赞美来获得快乐。只有自由能够让人独立自足。
自足的人就是具备了健全人格的人:自己能够在自己的事情中获得快乐,自己能够锤炼强健的体魄,自己能够独立思考,自己能够修炼品格,自己能够去爱,自己能够欣赏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因为君子自足,常能自得其乐。小人依赖外物,总是感到世界亏了自己。羡慕他人的人,嫉妒别人的人,企求太多财富的人,都是有所待的人,都不自由。
获取物质并不是获取了幸福。幸福与物质的丰裕并不成正比例关系。
将一种职业神圣化,本身是划分等级的结果。皇帝是天子,是奉天承运的人,因此皇帝就神圣。这种说法对吗?只有世袭时代人们才这样划分人群。中国的士族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欧洲的贵族制度,美国的黑人歧视,都是等级时代的产物。
某种意义上,教育的使命,就是向等级制度挑战,告诉每一个人,哪怕那个人是海伦·凯勒那样又聋又哑的人,你还是一个人,你和所有人一样是平等的,而人本身就是神圣的。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既不比别人卑贱,也不比别人优越。你只是和别人具有不同特点罢了。因为你拥有自己。你只要能真正认识自己,你就完成了一个人的使命。认识自我,是一种幸福。
今天的官二代现象,千军万马争考公务员的现象,就是等级造成的怪胎:社会分配差距过大,有些职业优势太大,只能让人们挤破脑袋往一座独木桥上挤。中国的教育因此很无奈,甚至无效——我们教给学生的,几乎就是追求势利。我们须问:学校的影响大,还是社会氛围的教育功能更有效?
英国教育家尼尔认为,做一件事情而需要奖赏,说明那件事情不值得做,只能用诱惑来激发人们的贪欲。人们是被欲望鼓动着做事,而不是那事情本身让他兴致勃勃,感到了趣味和快乐。
一个人喜欢干一件事,那事情本身就是他的奖励。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各自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然后无怨无悔、全心全意、痴迷热忱地投入进去。没有人不为爱情痴迷,因此,“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也是一种幸福。
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是一种本领。培育这种本领,是学校的重要任务。
硬着头皮充当社会需要的典范,是一种不幸。为了迎合政治的、商业的或名望的需要而去做事,也许会获得成功,但是决不会得到幸福。
幸福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幸福意味着自由。古罗马皇帝马克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说:“只有一种方法能做自由人,即不要关注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
今天的现实也许并不能让我们每个人各取所需,个个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要想在现在所做的事当中找到幸福,必须经过自我的追寻探索,在现有的职业中找到自己的感觉,找到自己创造的空间。也许,选择从来多样,职业终归有限 ,我们可以选择让自己的心能够有更广阔的内部容积,以便涵纳世间万物。
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知识学习中,培育一颗包容一切、理解一切、体验一切的爱心。有了这颗心,学生就一定能在有限的职业选择中,获得自由选择的空间。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拥有这样一种素质——用开放多元的目光去打量世界,明白万事万物各有各的道理,凡是存在的皆是合理的,从而因为某件事的合理性而爱上它,痴迷于此,终身不殆,热情坚定地做一辈子。
分析一下这几个词语。
“园丁”,意味着一种独断专行的优越性——修剪枝叶,让一切植物按照我需要的样子来生长。我的意志就是一切吗?教师的意志就该是学生的意志吗?把别人修剪成自己需要的样子,这不是教育,这是专制。
“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种说法让人心生恐惧:这并不是幸福的教育人生。幸福不是自我毁灭。幸福是用自己获得幸福的方式,去感染这个世界,让世界和自己一起幸福。蜡烛为自己燃烧,因为那是一支蜡烛的宿命。只要点亮,能够放出自己的光芒,这支蜡烛已经获得了幸福。但是,世界上有那么多蜡,没有机会做成烛。有那么多蜡烛,从来没机会点亮。有那么多燃烧的蜡烛,不甘心烧毁,却被投入火堆,顷刻间化为灰烬。教师是不是为了牺牲自己才去搞教育,教师是为了创造自己才去当教师。
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工程师如何当?
盖房子,造机器,修道路都是工程师。
在别人灵魂里修个危房算不算工程师?如果建了违章建筑怎么办?
该把别人造成机器吗?今天的教育正在工具化——人才教育,不是促使人成长,而是要制造人才。适应社会,适应商品化和科层化的需要,去制造他们需要的人才。而些人本身是否幸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符合外界的需要。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人成长,而不是把人塑捏成工具和机器。
修道路,是一条阳关大道呢,还是一条羊肠小路?是通向罗马的平坦道路,还是走入死胡同的一条黑路?一个孩子应该是那走路的人,而不是道路本身。
教师该成为工程师吗?如果尊重生命的成长,教育的目的就不在于塑造,而在于促进生命按照自身的潜能成长起来,获得自己的生长能力,获得选择自己的生命轨迹的能力。
四、教师的位置在哪里?
和今天的许多职业比赛收入与名望,教师职业都会名落松山。
教师应该明白一个幸福的法则是,无论你做什么,你都只能在自己的脚下寻找幸福。
决定人的境界的原则是: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怎么做。职业的高贵与否取决于从事职业的态度和行为。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说:“人是人的作品。”你做的事情和你的行为方式决定你的本质。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他还说:“行动吧,行动吧,在行动中就形成了人的全部。人是他自己行动的产物,此外什么都不是。”教师带着爱教学生,他的境界就是爱的境界。
小狮子问妈妈幸福是什么。妈妈说,孩子,幸福就是你的小尾巴。
小狮子于是努力去捕捉自己的尾巴,可眼看尾巴就在面前,它却怎么都捉不住。它捉得越急,尾巴跑得越快。
小狮子困惑地问妈妈。妈妈说,孩子,你别去捉它,你只管往前走你的路,它就会乖乖儿跟随着你。
小狮子于是一直往前奔跑,而尾巴也一直跟在它身后。
幸福在你自己的道路上。幸福就是你的尾巴。你所在的地方是世界上风景最好的地方。没有这种心态,很难在今天安安稳稳做好一名教师。
只有胃口健全的人不挑食,只有不挑食的人才能在各种食物中得到甘甜芬芳和精华营养。能够沉浸在当下此刻的事情之中,痴迷其中,摸索规律,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能够找到自由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就会获得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就会有真正的幸福。
我曾经自撰一副对联:“痴于一事人常静,宁乎百虑心始安。”安静享受心灵的和谐是幸福。但这种安静来自不旁骛,不徘徊,不烦乱,不自我割裂。此山望着彼山高不幸福。脚踩两只船,最没有乘船的安全和快乐,哪里又有暇静观两岸的奇峰峻岭?五马分尸是人生的大不幸。
教师的幸福就是做教师。一只雏鸡望着一只鹰高飞在蓝天,非常羡慕,于是问妈妈,我们也有一对翅膀,为什么不能高飞呢?母鸡回答:“飞得那么高,有什么用呢?天空不长苞米粒,也没有虫子啊。孩子,你记住:你只能是你,你不会变成一只鹰的。”
人不也是一样的吗?在地上你可以尽情地走、跑、跳,你别想到天上去飞,飞是鸟儿们的事。常言道: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他人的天堂,自己的地狱。一味地羡慕、盲目地攀比,结果往往会迷失了自己和自己的幸福。
五、世界上最热爱自己职业的人是艺术家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失掉了创造性的职业都令人厌恶。
有个故事说,非洲的某个土著部落迎来了从美国出发的旅游观光团。部落中有一位老人,他正悠闲地坐在一棵大树下面,一边乘凉,一边编织着草帽。编完的草帽,他会放在身前一字排开,供游客们挑选购买。十元一顶的草帽,造型别致,而且颜色搭配也非常巧妙。那种神态,真的让人感觉他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一种美妙的心情。
这时候,一位精明的商人盘算开了:“这样精美的草帽如果运到美国去,至少能够获得十倍的利润吧。”商人对老人说:“假如我在你这里订做1万顶草帽的话,你每顶草帽给我优惠多少钱呀?”他本来以为老人一定会高兴万分,可没想到老人却皱着眉头说:“这样的话啊,那就要20元一顶了。”批发反而要加价,这是商人从商以来闻所未闻的事情呀。
“为什么?”商人冲着老人大叫。老人讲出了他的道理:“在这棵大树下没有负担地编织草帽,对我来说是种享受。可如果要我编一万顶一模一样的草帽,我就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工作,疲惫劳累,成了精神负担。难道你不该多付我些钱吗?”
当工作不能成为一种享受而成为一种循环往复的单调,确实会令人感到乏味,劳作的重复会消耗人的生命,降低生命的质量,磨蚀人的青春激情,降低生命的热情,剥夺原本属于每一个人的幸福感受。
只有真正热爱工作的人,才是工作中真正幸福的人。每天千篇一律重复昨日的教案,也就是每天编织同样的草帽,而且数量越来越大,让人难以忍受。工作本应是爱,而不是受。“爱”与“受”,只差一横一瞥,这一横就是你的热爱;这一瞥便是你的创造。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新奇丰富完整的世界,每研究一个学生都是一次哥伦布式的新大陆探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学习行为细节,都是弥足珍贵的上好的研究材料。
教师培育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并在这一过程中让自己也得到成长。教师是在自己的职业劳动中引导学生走向幸福之路的人,同时他也在这一过程中赢得自身的幸福。教学相长因此成为一种教育的现实。
因为完全沉浸在其中,在研究,在探索,在发现,在创造,所以就让自己在让自己获得了工作的愉悦。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理论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实本身。”我们的事实就是,我们是从事教育的人,回到这个本位,我们就登上了自己的大陆,我们就获得了自己的土地,我们就迁入了自己的家。在这个职业中有所创造,就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回到眼前,回到当下,回到此刻,回到自我,不旁骛,目不斜视,专心致志做这一点点事情,水滴石穿,凿出自己的山洞,通向自己的桃花源,通向自我的天堂。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每样事物中都有一个宏阔无边的世界。教师这个职业因为面对着无限的可以探索的可能,所以就在最不起眼的一隅具备了最引人入胜的风景。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歌《天真的预示》说:
一颗沙中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看出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每个瞬间都是永远,每样东西都是整个世界。
世界科学界的显学基因学说认为,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这个生物全部信息。因此克隆才成为可能。彻底拥有一个瞬间,你就占有了永恒;完全浸入一样小事,你就掌握了整个天地。因为在最细微处展开,往往会让自己做着的事情精致玲珑,变成一件艺术品。而这件艺术品的名字叫做“幸福的人生”。